航行中货物管理
船舱内散装大豆的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完整大豆、破损大豆、豆瓣、豆皮、豆梗、昆虫、微生物,温度、水汽、空气以及熏蒸药剂等,其中完整大豆、破损大豆、豆瓣、豆皮、豆梗、昆虫、微生物等属于生物成分,而温度、水汽、空气、灰尘、熏蒸药剂属于非生物成分。在长达40天左右的海运运输过程中,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被封闭在由船舱包围的一个特定的空间里。
根据熏蒸要求,开航后十五天内,船舱处于封闭状态。熏舱药品中,磷化铝所产生的磷化氢为剧毒物质且具备挥发性,顾忌货物熏蒸效果,且考虑船员安全,船长在此期间无法安排货舱通风作业。
目前用于承运散装大豆的船舶,绝大部分是通用型散装货船,这种类型的船舶通常不具备机械通风装置,仅在舱盖前后或左右立面上设有通气口,其设计目的是,是在货舱压水过程中,或经舱盖外板道门装货(散装水泥或谷物)过程中,排出舱内气体。
这种通风口的设计根本无法建立货舱舱室的循环通风系统。
假设上述通气口全部打开,且假设通气口设计在舱盖立面的前后位置,假设舱内大豆没有满载,这些通气口也仅能从前部引入外界空气,从后部的通气口排出,空气的流动可能带出部分大豆表层货物的热量。
事实上,货舱舱室高度超过20米,且绝大部分货舱货物高度在舱口围范围内,其前后贯穿的气流无法影响表层以下的货物。左右对称设计的通气口,通风换气的效果会更加恶劣。通风换气决定于舱室内外温差、相对湿度差、露点温度。通用型散装货轮前后隔舱壁附近设计有测温管,设计目的是探测散装易燃货物温度,如煤炭,或者用于测量舱内钢材制成品温度湿度,基于货物的热传导性良好,这种测温管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大豆的热传导性差,测温管测量的温度仅仅是测温管附近的温度,且不具备测量舱室内相对湿度、舱室内其他部位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船长通常不会进行通风换气操作。南美回国的航线经常会遇到恶劣天气和海况,甲板经常上浪,或者空气中有大量的海水飞沫,相对湿度很大,船长通常会采取货舱全程封闭的管理方式。
因此,船方提供的全程测温记录、通风记录,应该与全程航海日志中对应日期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其中不合逻辑的地方应该取得船长意见。航海日志的天气记录,也可以从轮机日志中得到印证。(以上部分摘自天津天宜世纪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大豆短量及热损检验规范》第一章第八节。后续内容小编正在整理中,欢迎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