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期地名由来话说通济镇

通济镇,坐落在湔江东岸边,天台山脚下。一座仿古牌楼屹立在通济大桥头,远山、清流、白云、乡居相互映衬,有人曾这样描绘:天台残雪映照生辉,玉村秋月依江摇曳。夏末秋初来此避暑,有缘的人会看见一轮清月悬挂于白鹿顶,旧时的文人骚客还给她取了一个文雅的名字:金钟晓月,这也是旧时彭县八大风景之一。

通济镇是湔江河谷岸边最大的平坝,是古蜀渔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转换的重要区域,旧时也称”青?林“。

明末清初,移居至此的乡民开始建街赶场,后遇自然灾害,人们移至一片青?林中,摆摊设点,逐步形成新的街市。清乾隆四十五年,“青?林”场镇形成,老街长约里许,前商店后住宿,中场上场饮食、杂货店为主,下场一带以旅店居多。

青?林上场,北有大道经过桥楼子、甘溪木桥,可至小鱼洞、宝兴场;老街下行可到海窝子,西行翻山又可至磁峰;老街口的一条石板路东可至思文场、河坝场,南过白鹿河,可直达关口及坝区县城。白鹿河口,旧时称之为三岔河,曾有幺堰子渡,方便来往行人,推炭的、抬轿的等芸芸众生多经此地,下行经过海窝子,通至丹景山。邑人取其地处“三河七场”的中心,命名为通济场。

旧时的通济场,有数家烧房酿酒,尤以麻柳树的沉油甘最有名气,主要原料玉米来自于当地,经过纯熟的酿酒技艺,不仅饮之回甜,而且将铜钱放置油面,也漂浮不沉,故名沉油甘。

通济镇,真正成为三河七场发展之要冲,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小夫公路、通济大桥的先后建成,为这里带来了发展机遇,而改革开放更给这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迁。

如今通济镇己成为彭州市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包括食用菌,木耳、姬菇、香茹、金针茹等。还有丰富的三木药材,雪山大豆、洋芋、黄瓜、蕨苔、黄花、竹等土特产。

现在,沿湔江河谷而上的新公路,穿过通济镇范围,两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白鹭飞渡芦苇丛中,乡民新居掩映在翠竹新林,正吸引着城市人来此消夏避暑,逐步成为宜居宜业宜人的山乡重镇。

文/杨本旻图/晓童吴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fsysxh.com/ddxwzx/117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