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邱丽娟课题组在TheCropJournal第7卷第5期发表了题为“DeepgenotypingofthegeneGmSNAPfacilitatespyramidingresistancetocystnematodeinsoybea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从大豆种质资源中鉴定到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SCN3)GmSNAP11基因的功能位点并开发功能标记,证明在已知抗病基因的基础上,聚合GmSNAP11可显著提高大豆对SCN3的抗性。研究结果为育种家提供了经济有效的分子标记,并且提出通过聚合抗病基因促进高抗SCN3新种质培育的策略。
GmSNAP基因编码α-SNAP蛋白(α-solubleN-ethylmaleimide-sensitivefactorattachmentprotein),大豆共有5个GmSNAP同源基因,其中GmSNAP18为已知主效抗病基因,抗病性与拷贝数变异密切相关,拷贝数越多,抗病性越强。GmSNAP11为微效抗病基因,功能位点未知。作者通过比较大豆抗感种质资源的cDNA序列发现,在抗病材料中,存在一个可变剪切位点(GmSNAP11-),导致GmSNAP11产生截短形式的蛋白(图1),破坏囊泡与靶膜的融合,抑制线虫的生长和繁殖。
图1大豆抗感种质资源间GmSNAP11基因序列的核苷酸多态性
针对GmSNAP11-开发了共显性CAPS标记,结合研究组前期针对两个主效抗病基因GmSHMT08(Rhg4)和GmSNAP18(rhg1)开发的功能分子标记,鉴定份SCN3抗感资源。发现GmSNAP11-CAPS标记对高抗种质的鉴定效率高达90.8%。而携带GmSNAP11、GmSNAP18和GmSHMT08三个抗病等位基因的大豆种质的胞囊指数最低,只有1.9%,说明随着抗病基因的累加,大豆对SCN3的抗性增强,聚合3个抗病基因可有效的保持大豆对SCN3的高水平抗性。
图2抗感种质资源中GmSNAP18、GmSHMT和GmSNAP11抗病等位基因组组合效应分析
博士研究生田宇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李英慧研究员和邱丽娟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信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THECROPJOURNAL
TheCropJournal(《作物学报(英文版)》)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年10月。办刊宗旨为刊载作物科学相关领域最新成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我国作物科学研究水平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主要刊登农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生态、种质资源以及与农作物有关的生物技术、生物数学、农业气象等领域以第一手资料撰写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以及专题综述等。年TheCropJournal的SCI影响因子为3.,在JCR农学和植物学两个学科位于Q1区,并位列中科院分区农林类期刊一区。–年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项目资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