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克食物大辟谣
中医理论中的药物“七情”倒是有相克之说,这是为了提醒药物配伍时需要加以注意,与食物相克没有关系。那么,为什么生活中还是会不断有食物相克的说法产生呢?专家认为,其一可能与食物寒热温凉搭配有关,这种说法在中医古籍上被称为“食物相反”。比如,螃蟹和柿子都是寒性的,如果正好赶上虚寒体质的人来吃,就可能导致腹泻。但这远没有“食物相克论”说得那么严重。其二可能是细菌感染,比如霍乱弧菌经常污染鱼虾蟹等水产品,如果有人吃了不洁的水产品,又吃了另一种食物,导致疾病,这就可能变成了一组“相克食物”。
出现不适,可能是个人体质问题
生活中,有一些所谓的食物相克,其实是个人体质问题。一是乳糖不耐受。个别人群缺少由小肠细胞分泌的乳糖酶,无法分解牛奶中的乳糖,主要表现为饮奶后出现腹部紧张、肠鸣、腹痛、排气、腹泻和全身软弱无力等症状。乳糖不耐受的人单独喝牛奶都会腹泻,这时候如果碰巧跟别的食物一起吃,就产生了“食物相克”现象。
二是过敏现象,包括海鲜过敏、花生过敏、鸡蛋过敏等。理论上讲,只要是含有蛋白质的食物,都有可能造成过敏,引发不适。
三是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男女比例约为1:2。这种疾病病因尚不明确,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可以肯定的是,患者无论吃了什么,都有可能产生腹部不适,并因此怀疑存在食物相克。这提示我们,吃完东西出现不适,短时间内不能自行缓解,应该及时就医,而不是以讹传讹。
柿子与螃蟹。
迷惑指数:★★★★★
很多人从小就被告知,柿子和螃蟹不能一起吃,否则可能送命。真实情况是,柿子中含有一定量的单宁(也被称为“鞣酸”),成熟后的甜柿子单宁含量能低到0.1%以下,未成熟的涩柿子可高达4%以上。如果大量吃单宁,同时胃中又有很多蛋白质,单宁会让蛋白质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并且让胃蛋白酶失去活性。再加上柿子中的果胶、膳食纤维等其他成分,混在一起可能形成“胃柿石”,造成消化道阻塞,从而导致腹痛。传说中的柿子与螃蟹不能同吃指的是单宁含量高的涩柿子,因为螃蟹是高蛋白食物,涩柿子中单宁含量高,一次性大量吃下确实可能发生腹痛。其实,单独吃涩柿子也不保险,因为你不清楚自己的胃里有什么。如果是成熟的甜柿子,那么与螃蟹一起吃也无所谓。
虾和含维生素C的食物。
迷惑指数:★★★★
网上传言称,虾含有大量“五价砷化合物”,维生素C会将其转化成剧毒的三价砷,即砒霜。事实上,海产品含的多数是稳定的有机砷,极其微量的无机砷会很快代谢掉,不会跟维生素C反应。另外,我国鱼类砷含量标准是0.1毫克/公斤,而砒霜摄入~毫克才有致命危险。也就是说,合格的海产品即便吃10公斤,再加上足够多的维生素C,也不会中毒。而现实生活中,西餐里海鲜配柠檬汁这种常见吃法就是对上述说法的有力反驳。
菠菜和豆腐。
迷惑指数:★★★★
传言称,豆腐含钙,菠菜里含草酸,两者一起吃会形成草酸钙,容易得结石。事实上,大部分叶菜如小油菜、小白菜、苋菜等都含有草酸。钙和草酸结合形成的沉淀物最后会排出体外,并不能进入血液。当然,这一反应会降低豆腐中钙的利用度。炒叶菜前焯水,去除一部分草酸就可以解决了。
桃子和西瓜。
迷惑指数:★★★
每年夏天都有谣言称,桃子和西瓜同食会产生剧毒。真实情况是,桃子和西瓜含有的营养成分都不特殊,除了水分外,含量最多的就是糖,此外还含有一些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少量的蛋白质以及脂肪等常见成分,“一起吃产生剧毒”的反应基础根本不存在,大家生活中的实践也已经验证过这一点。
鸡蛋和豆浆。
迷惑指数:★★★
据传,豆浆含胰蛋白酶抑制物,抑制蛋白质消化,降低鸡蛋的营养价值。事实上,大豆中的确含有这一物质,但豆浆一定是煮熟了才喝,胰蛋白酶抑制物被灭活,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更何况,豆浆本身就是高蛋白食物,蛋白酶抑制物如果依然存在,肯定会影响大豆蛋白自身的消化吸收,这跟鸡蛋一点关系都没有。
豆腐与葱。
迷惑指数:★★
小葱拌豆腐是最常见的凉菜之一,但有人说,豆腐中的钙与葱中的草酸会形成草酸钙,破坏钙质。这与豆腐和菠菜的谣言有点类似。事实上,小葱中的草酸含量本来就比很多蔬菜低,而且,即使结合成草酸钙,也会随粪便排出体外,远比吸收了草酸后通过肾脏排出还健康。
茶叶和蛋。
迷惑指数:★★
茶叶蛋是国人最爱吃的食物之一,但有人说,茶叶中所含的鞣酸能与蛋白质结合,生成具有收敛性的鞣酸蛋白质,不利于蛋白质吸收。但是,目前没有任何实验证实茶叶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正常人一天摄入蛋白质为60~80克,而茶叶中的鞣酸最多是几百毫克,即使能结合,影响也不大。
吃点什么骗饱你的胃(既有营养又可以达到减肥)
澳大利亚研究者开发了一个饱腹感等级表,称之为“饱腹指数”,结果发现,膳食纤维、蛋白质含量较高、体积较大,水分多而脂肪低的食物“饱腹指数”高,比较容易“骗饱”胃,从而管住嘴,对控制体重也有利。
除了燕麦、小米、大麦、荞麦等口感粗糙的杂粮;就是大豆和杂豆类,包括黑豆、黄豆、芸豆、绿豆、赤豆等,豆皮和豆渣中富含的膳食纤维、半纤维素及植物甾醇等物质,既富有营养又具有较高的饱腹指数。因此,我建议大家每天喝一杯杂豆豆浆,而且最好能连渣一起喝,是较长时间维持饱腹感的上佳选择。
还有一种常见食物就是魔芋,魔芋产品种类繁多,如即食魔芋米、魔芋丝、魔芋面、魔芋糕等,不仅味道鲜美,口感宜人,而且热量极低(如每克即食魔芋米热量只有10大卡,是同样重量普通米饭的1/10),食用也很方便。
当然,除此以外,能够“骗饱”你的胃的食物还有雪莲果、各种水果和瓜茄类等蔬菜,比如苹果、番茄、黄瓜等,这类食物体积大,热量低,零脂肪,富含膳食纤维,食用后可充盈整个胃,因此也是减肥人群可随身携带的极佳食物选择。
“喝”水果不如吃水果喝果汁学问多
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吃3份水果,可将患糖尿病风险降低18%;但是与每天喝苹果汁少于1杯的人相比,每天喝3杯苹果汁的人,患糖尿病风险增加15%;每天喝1杯橙汁使患糖尿病风险增加24%,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8%。
很多人喜欢早晨喝一杯果汁,作为每天应摄入的果蔬替代品。对此,专家表示,人们应该吃多种水果和蔬菜,仅靠果汁代替很难获得全面健康。水果中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能“骗过”大脑,让人不再觉得饥饿,于是肝脏减少制造葡萄糖,糖耐受和胰岛素敏感度升高,降低了患糖尿病的风险。相比新鲜水果,果汁中的膳食纤维和果胶损失大,使果汁的饱腹感降低,让人不自觉地多喝几杯,果汁中含大量天然糖分,从而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在榨汁过程中,高速旋转的刀片会把大部分果蔬细胞破坏,一些营养素会溶解到果汁中,例如钾、花青素、维生素C等,同时具有生物活性的酶也会溢出来,破坏部分营养素。维生素C的损失率有时甚至高达80%,“揉汁”等新技术也仅仅是稍微减少了损失率而已。
未满1岁绝对不能喝
现在许多家长都意识到碳酸饮料的危害,却对果汁网开一面。美国儿科学会最新发布的《儿童饮用果汁指南》指出,对于不满1岁的婴儿,果汁没有任何营养优势,1岁以下的婴儿绝对不能喝果汁;对于1~3岁的幼儿,每日果汁摄入量不超过半杯(约毫升);4~6岁儿童,每日果汁摄入量不超过3/4杯(约毫升);7~18岁的青少年,每日果汁摄入量不超过1杯(约毫升)。此前,美国儿科学会一直建议不要给6个月以下的婴儿喝果汁,但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喝果汁可能引发儿童肥胖和蛀牙,因此把不应喝果汁的年龄从6个月提高至1岁。
我们一直不建议0~24个月的孩子喝果汁。即使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也应少喝果汁。尽量多让孩子自己嚼,不要吃流食,这是基本原则。多吃新鲜水果不仅能摄入膳食纤维,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咀嚼能力。”
长期喝果汁还可能让孩子养成不爱喝白开水的坏习惯。
喝果汁学问多
对于十岁以上的儿童或者成年人,偶尔适量喝果汁不会损害健康。专家表示,白开水才是最健康的“饮料”,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水果是用来吃的,不该用来“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