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大保送北大,她获得博士生最高奖

刘军连怎么挂号 http://m.39.net/news/a_9380609.html
                            

原创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从吉林大学来到北京大学

她开启了对植物学世界的探索

生命科学学院的植物房

成为她播种希望的王国

而这片方寸之外

她还将绘画特长应用于植物领域科普

参与了科普系列丛书的插图绘制

她参与的垃圾分类宣传动画

北大版《达拉崩吧》

甚至登上了网络热搜

四年多的燕园生活

用心浇灌,静待花开

获得北大博士生荣誉性最高的奖项

——“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

她是生命与科学学院博士生万苗苗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植物王国

探知温度的触手

大千世界,异彩纷呈。自然科学领域充满了未知的奥秘,植物学的世界更是如此。万苗苗就读的生命科学学院,正是致力于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妙。她在导师李磊的指引下,一步步揭开植物感知温度的真相。

获得了-学年度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的万苗苗,正在生命科学学院读博士五年级。四年多的北大求学之旅中,她进行着“铜信号调控植物响应温度胁迫”的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自然背景下,极端高温严重威胁着世界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挖掘植物高温相关基因资源,探究植物高温响应机制以及培育耐高温作物品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在既往的研究中,我们得知当植物面对周围环境温度变化时,需要及时有效地将温度这一物理信号“解码”成生物信号,从而实现对温度胁迫的快速应答。目前,关于植物感知热的原始信号事件,有三个基础且关键的科学问题尚未被解决:一是植物如何感知高温;二是高温信号的本质是什么;三是植物产生的高温信号是如何被接受和传导的。目前,万苗苗的研究致力于解答的问题是:植物是如何感知高温的?

不同于其他围绕温度感受器蛋白的研究,导师李磊和万苗苗相信,在植物体内一定存在更为古老和保守的感应温度的机制。在远古时期,生物血液在氧化后呈现蓝色,这是因为其血液中含有铜离子。血蓝蛋白运载氧气时,与铜离子结合呈现蓝色。后来,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铁离子取代铜离子,运载氧气的血红蛋白与铁离子结合呈现红色。而在她的研究中发现,铜可以作为一个古老信号调控植物感知高温。以此为切入点,她在导师的指引下,展开了植物响应温度胁迫中铜信号调控作用的研究。

万苗苗在实验室

植物学博士生的生活,主旋律是做实验和读文献。尽管课题开展的过程一波三折,万苗苗依然维持着稳定的心态,制定好每一阶段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听起来也许会有些枯燥,但身处其中的人,自会感受到“规律的生活”带来的安全感。当看到自己所设想的生物模型随实验数据的变化而不断得到修正时,夹杂着一丝自豪的欣慰感便从心底涌上来。

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并不是一个热门的领域,一篇优秀的研究文章,需要长达数年的锤炼和沉淀。也正因如此,热爱成为驱动选择的动力。中国科研的每一寸领域,无关乎名和利,都应该有新一代青年站出来承担和耕耘。“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她坚信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终会收获意义和成功。

她的植物王国

马路边的花坛,阳台上的草木,我们生活在以植物为背景的世界里。万苗苗走进植物学的世界,并不是一场偶然。

在中学时代,生物就是她最喜爱也最擅长的一门课程。本科时,万苗苗就读于吉林大学农学专业。选择农学专业,一方面期望自己可以发挥所长,在喜欢且擅长的领域深耕;一方面希望能够学以致用,将植物学的研究应用到农作物的培育,从实验室培养转化为万亩良田。本科结束后,万苗苗免试推荐录取为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开启了植物学世界的探索。

万苗苗所在的实验室合照

生命科学学院的植物房,是万苗苗心爱的植物王国。

由于实验的需求,她在植物房培育过水稻、番茄、拟南芥和大豆等模式植物。热爱植物的她,在宿舍里也种过杜鹃、茉莉、桂花和水仙等花卉。一天清晨醒来,她忽然闻到一股清新的花香。四处寻找了许久,终于发现阳台上枝叶掩映深处,有一朵白色的茉莉花在悄然绽放。“未见其花,先闻其香”的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许多植物科研学者一样,她时常感到植物也是有灵性的,哪怕只是多看几眼,被关爱的植物似乎也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我最喜欢的植物是向日葵。一是因为它的花语,代表着信念和光辉;二是因为我很喜欢梵高,他一生画了许多向日葵和太阳之光。向日葵花期短,正如他短暂而又灿烂的一生;三是因为我的课题是研究温度与植物的,而有趣的是,向日葵之所以能面向太阳转动,背后的科学原理是由花头处的温度控制的。这一研究结果对我颇有启发。

万苗苗种植的花

对植物学的热爱,不仅仅局限于植物房、课题研究的方寸之间。在四年多的读博生涯中,万苗苗曾担任过《舌尖上的植物学》课程助教。这是北大的一门网红课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教授,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邓兴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李磊研究员三位老师共同授课,旨在向全校同学推广植物学的通识教育。新奇的课程形式,有趣的授课内容,还有学识渊博的老师们风趣幽默的讲解,开启了万苗苗科普的大门。她始终记得,在这门课程中,老师曾传达“科普呈现知识,而不左右判断”的观点,也在日后的科普中践行。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万苗苗参与了邓兴旺教授主编的科普系列丛书《植物与食物》和《植物私生活》的插图绘制。这是一次成功的科普尝试,正如她的导师李磊所言:“不做科普的诗人,不是好的植物学家。”

万苗苗的科普绘画

成为一颗种子

醉心植物学科研的万苗苗,生活中也像一株向日葵,热烈又阳光。

四年来,她一直担任生命科学学院级研2班班长的职务,在团结有爱的班级中,承担着重要的组织角色。《舌尖上的植物学》《事业与人生》和年生科思政实践团北京队的助教经历,使她与同学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这不仅锻炼了她的个人能力,也启迪着她对植物学领域之外的思考。

担任助教时与班上同学的合影

和许多同学一样,万苗苗也有着丰富的兴趣爱好。小时候学过画画的她,后来对电子绘画颇感兴趣。她曾在北京大学官方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fsysxh.com/ddzp/15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