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名优协会农业部答记者问种玉米

小编说说

再有几天,东北和内蒙古就要开始种玉米了,这玉米种还是不种,可不可以改成大豆,这轮调结构和前三次调结构有何不同,农业部今天的答记者问给出了答案。

经济日报:

我想问关于玉米结构调整的问题,目前我们知道农民种玉米的收益要远高于其它作物,玉米调减后农民应该种什么呢?收益如何能够保障呢?还有,现在不可能再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农民种什么或不种什么,那么我们的目标如何能够顺利实现呢?谢谢。

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民调不调,调多调少,主要看价格,只要效益好,有钱赚,农民就愿意调。回到您提出的问题上,玉米效益好,调了之后农民种什么,如何保证收益,又如何推动这项工作呢?我们主要考虑四个方面:

一是靠规划的引导。去年11月份农业部制定下发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调减玉米,主要改种市场需要的大豆、青贮玉米、杂粮杂豆、马铃薯、苜蓿、优质牧草等作物,各地也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玉米结构。

二是靠政策扶持。调整优化玉米结构需要市场信息的引导,但是更需要的是政策的扶持,这样才能让农民愿意调、调得动、稳得住。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今年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农业部整合了35亿元的资金,重点支持玉米的结构调整,用于“镰刀弯”地区的粮改饲和粮豆轮作的补助,目的是让改种青贮玉米也好、改种大豆也好、改种饲草也好,这些作物的收益与过去种籽粒玉米的收益基本相当。

三是靠指导服务。农业部已经组织专家制定了分区域、分作物的技术方案,引导农民科学安排种植结构,同时也指导各地落实好替代作物的种子、配套的机具等物资,搞好余缺调剂,保证结构调整的需要。针对玉米改种大豆之后可能出现的除草剂带来的药害问题,我们已经组织了植保专家制定了具体的应对方案,筛选了替代的药剂品种,确保后茬作物生产的安全。

四是靠示范引导。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重点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示范引导作用,率先推广结构调整的技术模式。目前来看,市场信号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的预期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今年玉米结构调整现在看已经有了良好的势头。据各地反映和农业部农情调度,今年玉米主产省的玉米种植意向呈减少的趋势,是近13年以来玉米面积首次减少。过去10多年玉米面积增加了2亿多亩。过去是年年增,现在有一个好的势头,玉米面积要调减。特别是玉米面积库存压力最大的黑龙江省,今年预计玉米面积减少万亩左右。谢谢。

中国网:

我继续问一个大豆的问题,近些年我国大豆的进口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年已经达到万吨,我想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的大豆?这些大豆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的,进口的大豆主要做了些什么?今后发展大豆生产,农业部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潘文博:

我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源,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同时也是种地养地结合的重要倒茬作物,因为大豆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正如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讲得那样,这些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确实是多了,有一组数据我给大家通报一下。年我们国家从大豆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的净进口国。年大豆进口量就达到了万吨,年就达到了万吨,年、年、年,三年连续突破了万吨、万吨和万吨的水平。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说了,去年大豆进口达到了万吨,万吨是个什么概念?它是国内生产量的6.8倍,大约是世界大豆贸易量的70%,是国内消费量的87%,这在所有农产品中进口依存度是最高的。

这些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在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努力稳定大豆生产。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豆生产出现了滑坡。而同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大豆的需求快速增长,国内生产不足,只能靠进口来弥补国内的需求缺口。专家分析,近三年我们大豆每年消费增量是万吨左右,我们自己每年才产万吨。需求增量主要有三块,一是饲料豆粕,二是食用豆油,三是食用大豆。专家分析,今后五年到十年,这三块还是刚性增长的趋势,但是年均增量是下降的,不会像前几年增速那么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要不要发展国内的大豆生产?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我们国家是大豆原产地,种植历史悠久,而且消费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豆制品在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综合考虑大豆的食用特性、生态功能和种植替代性,我们认为应该保持大豆生产的稳定,不能轻言放弃大豆,这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项。但是,大豆生产是个什么定位呢?大豆生产发展的定位就是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时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这不是追求大豆的自给水平,也不是与进口大豆相抗衡,目的是形成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近期我们部里要下发《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的目标就是“一扩大”、“三提高”,“一扩大”是指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主要来自于玉米面积调减下来的这一块;“三提高”:就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大豆能不能种,核心还是在效益。在措施上主要采取五个方面:一是调整优化布局,把“镰刀弯”地区非优势区的玉米调下来,推行玉米和大豆轮作,构建合理轮作体系;二是推进科技创新,今年我们准备在东北、黄淮地区选择一批县搞绿色高产高效的示范点,创建一批亩产公斤以上的高产示范典型。我们现在全国大豆平均亩产水平只有公斤;三是完善大豆的扶持政策,主要是目标价格政策;四是建立优质大豆保护区,重点保护大豆的种质资源,保护生产能力,保护生产主体;五是还要科学引导健康消费,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居民合理食油、用油。广泛宣传大豆食品的营养功效和保健功能,扩大国内优质大豆消费市场。谢谢

新华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请问现在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此轮结构调整与上几轮的结构调整有哪些不同?谢谢。

潘文博: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像记者刚才说的,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这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农业发展新要求和满足消费升级新变化的主动作为和顺势而为。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农业部正在组织编制《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这个规划期是-年,拟于近期下发。

这个规划总的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引领、生态保护优先,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粮食产能,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发展格局。每次结构调整都有一个目标,这一轮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呢?目标就是做到“两保、三稳、两协调”,“两保”就是保口粮、保谷物;“三稳”就是稳定棉花的自给率、稳定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稳定糖料的自给率;“两协调”就是蔬菜生产和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

回到刚才您提到的问题,这一轮结构调整和前几轮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结构调整一共经历了四轮,第一轮结构调整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是家庭联产承包之后粮食连年增产,出现了相对过剩,但是棉油糖、果菜茶等非粮食产品是短缺的,当时信号非常明确,压粮扩经。第二轮结构调整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普遍提高,年出现了南方早籼稻为主的“卖粮难”的现象,但是优质农产品价格高、销路好,这轮结构调整的重点就是发展“三高”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第三轮结构调整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粮食产量创造历史新高之后,年达到了亿斤,粮食产量有三年超过了1万亿斤,“卖粮难”再次出现。国家实施的是战略性结构调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面积大幅度调减。年到3年,这五年粮食面积减了2.2亿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面积减幅最大的一次,也是影响最深的一次。

再说说第四轮,就是这一轮结构调整。粮食实现“十二连增”后,粮食供求关系改善,目前粮食总量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从三大主粮看,稻谷是平衡有余,小麦是基本平衡,玉米是阶段性的供大于求,因此,这一轮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品质上,在稳定稻谷、小麦口粮品种面积的同时,重点是优化稻谷和小麦的品质结构,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数量上,重点是调减非优势区的玉米面积。谢谢。

联系人:李源

董贵华

郝艳赟

电话/传真:()40402577623

邮箱:

qq.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什么时间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fsysxh.com/ddzp/3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