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奶风头正盛,道阻且长

“上可以迎合全球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下可以满足乳糖不耐受人群及蛋白饮品的多样性消费选择……植物奶怎么看都是一条好赛道。”

当然,现实也没有让大家失望:

从消费人群看,据天猫《植物蛋白饮料创新趋势》报告显示,年我国植物蛋白饮料市场增速高达%,购买人数上升%,在市场中成长贡献占比达15.5%;另据观研天下的数据显示,在市场更为成熟的美国市场,-年,美国32%的消费者减少或停止牛奶消费,其中56%消费者转向消费植物奶。

而从市场规模看,随着消费群体的增加和健康饮食观念的深入,植物奶对动物奶的替代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据《全球植物奶市场报告》,年全球植物奶市场规模超过亿美元,预计到年该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亿美元;而前瞻产业研究院更是在《-年中国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中指出,未来几年我国植物奶行业的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20%以上,预计年植物奶市场规模将超千亿。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蓝海的另一面。植物奶赛道虽然广阔,但随着国际和国内玩家越来越多,风潮已经形成;同时,整个品类的市场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谁能在中国市场脱颖而出仍然充满悬念。

“科代表”交卷

国内植物奶市场的火热,与瑞典品牌OATLY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全球最大的燕麦奶企业,称OATLY为植物奶界的“科代表”并不过分。

昨日,OATLY交出了自己上市以来的首份“成绩单”:年公司营收6.亿美元,同比增长52.6%。其中,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实现收入3.亿美元,同比增长25.7%;美洲地区实现收入1.亿美元,同比增长79.8%;亚洲地区收入1.亿美元,同比增长.5%。

OATLY年财报

从营收层面看,OATLY的高速增长表现,也进一步应证了植物奶在全球范围的风靡,尤其是其亚洲市场的增速更是摇摇领先,这也助力该企业在亚洲地区的植物基饮料市场份额从年的0.7%攀升至去年的3.4%。

值得一提的是,OATLY首席执行官ToniPetersson在报告中表示:“年对OATLY来说是创纪录的一年,OATLY在开展业务的20多个国家/地区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此外,根据OATLY此前公布的上市预披露文件中,亚洲地区营收同比增幅超过4倍,达到.2万美元,其中主要就是以中国市场为主。

不过,相比OATLY的快速增长的营收,该企业在净利润方面的亏损也在持续扩大。财报显示,OATLY年归属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2.亿美元,同比扩大.87%。

其中,第四季度OATLY实现毛利润万美元,毛利率下滑至15.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净亏损的万美元扩大超过一倍。

也就是说,虽然作为燕麦奶的头部品牌,时至今日OATLY仍然没有盈利。

对于亏损,OATLY在财报中解释称,第四季度与上年同期相比,公司有3个新工厂启动带来的额外成本,包括万美元的更高折旧,以及联合包装生产份额高于计划等等。OATLY还经历了更高的通胀压力,包括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物流费用更高、能源成本增加,以及从欧洲、中东、非洲到亚洲的集装箱费用上涨等。

此外,由于业务增长,公司增加了万美元的外部顾问、承包商和其他专业费用,用于公司的工厂数字化以及上市公司相关的成本。另外,公司还额外增加了万美元的品牌和营销费用。

图片来源:OATLY

“我们将继续专注在自身的成长型投资,将其置于盈利能力之上,以不断扩大OATLY的运营规模。”OATLY的首席执行官ToniPetersson表示,“这会在短期内对一些利润产生影响。”

换句话说,当前的OATLY主要追求的是市场份额及规模,暂不考虑盈利。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对食评方表示:“OATLY现在在(中国市场)做全国性的布局,对他的整个利润的蚕食肯定是非常厉害的。”

新老品牌“对决”

广义上来说,植物奶是用含蛋白质和脂肪的植物种子(如大豆、核桃、花生等)或果实(如椰子等)制成的饮品。因此,这也注定了该品类的玩家不会太少。

尤其是在资本的敏锐嗅觉和助力之下,植物奶赛道更是风起云涌。据不完全统计,年仅燕麦奶垂直赛道发生至少6次融资,梅花、真格、愉悦、五源、青山、联想之星等机构均已押注。

此外,据亿欧智库统计显示,年7月至年8月,中国植物基食品初创品牌共累计获得48次融资,总金额超过12亿元。比如在半年时间里获得3轮融资的椰乳品牌“可可满分”;获得数百万天使轮融资的“每日盒子”;母公司获得喜茶入股的“野生植物”;年完成天使轮融资的“小麦欧耶”;年拿到千万元A轮融资的“oatoat麦子和麦”等等。

各式各样的燕麦基产品

目前国内植物奶企业主要有三大阵营:以OATLY、养元饮品等传统植物饮品品牌;以达利豆本豆、伊利、蒙牛、农夫山泉等跨界植物奶的品牌和以每日盒子、植物标签、可可满分等为代表的新消费品牌。

至此,整个植物奶市场新老品牌同场竞技的格局已经形成。

但从市场表现来看,除了达利的豆本豆以及养元等基础植物饮品之外,植物奶品牌的业绩贡献大多表现平平,或者直白点说整个市场看上去很热闹,但真正靠植物奶挣到钱的品牌并不多。

当前,国内整个植物奶市场仍旧处于市场培育期,因此各大品牌“烧钱”抢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经营层面来看,老牌劲旅和新消费品牌也是各擅胜场。

比如燕麦奶,OATLY有绝对的先发优势;而一些跨界植物奶品牌背后都是背靠“大树”,比如达利、伊利、蒙牛、农夫山泉等,原本就不单靠植物奶产品盈利,并且有足够的渠道优势能够快速实现产品的消费触达,因此他们有足够的耐心来先实现品类占位,等待大浪淘沙之后进行市场收割;而新消费品牌在消费洞察、风味呈现、品牌营销等方面则更加灵活、多样,因此能够快速获得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

“格局”何时打开?

整体来看,植物奶赛道很火,但生意并不好做。

首先,有研究显示,植物奶的主要原料有燕麦、大米、板栗、大豆、杏仁和榛子等,因此含有一定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但在钙、蛋白质、糖、饱和脂肪、维生素D2等物质的含量上,植物奶的营养价值远不及牛奶。

因此,虽然植物奶能够很好地解决“乳糖不耐受”的问题,但从认知层面来说远不及牛奶普及度高,消费习惯自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养成。

另外,以OATLY为例,虽然凭借一己之力,将燕麦奶品类推向了大众视野。但众所周知,诸多植物奶品牌和OATLY一样,“餐饮服务驱动”是其主要扩张策略,即通过精品咖啡市场建立品牌知名度和客户忠诚度,并最终通过零售渠道推动销售增长。

换句话说,大部分植物奶主要是被当做“原材料”在使用,直面C端消费层面做得并不好。

好在,各大企业也在积极推动“toB+toC”的战略转变。比如年OATLY来自餐饮渠道和零售渠道分别占公司收入的38.3%和56.2%。但在年第四季度,OATLY来自餐饮服务渠道的收入占比中,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约为16%,在美洲地区约为50%,在亚洲地区约为71%。

显然,OATLY在以中国市场为主的亚洲地区餐饮服务渠道的占比仍处在高位。

除了渠道待养成之外,植物奶的价格并不占优。

据统计,每ml植物奶价格在7-8元,而牛奶价格在3-6元,植物蛋白饮料价格在1-4元。新兴的植物奶品牌,单瓶价格基本都在5元以上,Oatly的小包装售价更是高达12元。

OATLY马鞍山工厂

但植物奶的成本远低于动物奶,并且原材料的生产及周期成本也更低,价格壁垒有待破解。比如OATLY就在去年7月在新加坡启用了亚洲第一家工厂,时隔不足半年,其在中国的首家工厂在马鞍山正式开幕,这也是目前OATLY亚洲产能规模最大的工厂。随着供应链的逐步完善,该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截至年底,OATLY已拥有超过家零售点,渗透70多家餐饮门店。对年,OATLY也作出了展望,预估全年将实现8.8亿到9.2亿美元的营收,并在年底完成9亿升的生产成品量。

长远来看,虽说在国内市场中,各类植物奶中都有较为活跃的品牌,但离行业龙头还有距离,而最终谁能笑到最后,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END·

声明:凡注明“作者:XXX(非食评方)“的图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转载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赞同文中观点,亦不作投资建议。

文中数据均来自企业公告及媒体公开报道,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无意中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fsysxh.com/fldb/154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