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遂旺
“一粒大豆拥有多少个基因?4万个!”
“你知道吗?大豆的原产国是中国,有年的种植史。”
一个大豆新品种,从开始培育到最终通过审定,一般要经历10年到12年的时间。而她仅用8年的时间,就孕育出在全国叫响的“安豆”。
长期以来,我国大豆产量一直在公斤上下。而“安豆”以结荚多、籽粒大、抗病、抗倒伏等诸多优点,突破.5公斤大关,颇受农民喜爱。
仲夏时节,记者在安阳市柏庄镇大豆试验田里,采访了我国大豆育种专家、安阳市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河南省优质大豆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淑霞。性格开朗的她,上来就给记者上了一通大豆知识普及课。
徐淑霞正在做大豆杂交
“我要让大豆变‘金豆’,多育好种子。”二十余载,徐淑霞从事的工作,就是将大豆的基因进行不断排列组合,优生优育,破解大豆丰收的密码。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年,徐淑霞从农业植保转为育种,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搞起了大豆育种研究。她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育种上。
育种是一门辛苦活。从6月初的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播种,夏秋季的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夏末的授粉杂交、选择材料,分类收获、晾晒……徐淑霞脑海里整天装着“大豆”。
徐淑霞(中)与她的同事们
平时,徐淑霞穿件蓝色工作服,脚穿解放鞋,走进大田,查看大豆生长进度。“育种,有时比养孩子还费功夫,特别是遴选品种的过程,必须要纯手工处理。”徐淑霞说,“最难时是下雨后,上边晒,地下蒸,在地里趟来趟去选豆种。走出大田,鞋里灌满水,浑身泥糊糊。”其实,徐淑霞休闲时穿衣打扮还挺讲究。“夏季,徐老师素裙、墨镜、红色高跟鞋……时尚靓丽。”同事告诉记者。
为培育优良大豆新品,徐淑霞经过从北到南的近公里跋涉,从安阳到海南基地加代繁育良种。近20个春节,她放弃与家人团聚,都是在海南大豆试验基地度过的。“大年初一,她还拉着我到大田里收割豆子。”她的属下陈亚光说。
对大豆育种深入骨髓的爱,让年过半百的她依旧坚持在科研一线,奔走于田间地头。“她的眼特别‘毒’,能从绒毛的颜色、花色、叶型,能如数家珍地判断出品种是谁选育的。”同事王凤菊说。
前几天,大雨刚过,徐淑霞与同事到试验田,她俯首蹲下细瞅:“你看,这是甜菜夜蛾,该治虫了。”顿时引发同事的警觉。
在王凤菊看来,“徐老师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就是要选育出更优良的大豆品种,让农民增收致富。”
种豆大户付振生兴奋地说:“看,我种的‘安豆’‘长得多好啊!”
“我种植的亩‘安豆’,平均亩产斤。”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幸福镇付园村付振生谈到大豆丰收时,笑得合不拢嘴。
农民丰收了,徐淑霞也喜不自禁。“我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看到成千上万亩‘安豆’的时候,心里非常激动,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
目前‘安豆’是我国黄淮海主推品种,去年推广多万亩,多增收万公斤大豆。她带领的团队研究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定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在谈到未来时,徐淑霞坦言:“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河南是种豆大省,我们一定研发出最好的大豆种子,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本文图片由安阳市农科院提供
编辑:李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