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阿姨在广场舞的闲聊中听闻转基因大豆油可能致癌的消息,起初她半信半疑,但看到群内转发的相关文章后,不禁感到后怕,随即决定将家中剩余的大豆油全部丢弃。近年来,关于转基因食用油致癌的传闻屡见不鲜,引发了广泛的恐慌。那么,转基因大豆油究竟是否安全?是否真的具有致癌风险?
一、转基因大豆油是否真的有害且致癌?根据年的全球转基因大豆消费数据,欧盟进口了超过万吨,占比高达80%以上;美国国内消费量更是超过了万吨。在我国,进口的.8万吨大豆中,绝大部分都是转基因大豆。
农民日报曾发表文章澄清,所有市场上获批的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评级,其安全性与非转基因大豆油无异。此外,大豆油作为全球第二大食用植物油,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包括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其食用历史已长达20多年,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食品级安全也得到了各国的认证,因此其安全性有着充分的保障。有数据显示,年我国进口的大豆中,高达万吨基本都属于转基因产品。当前,全球已有59个国家获批种植或进口转基因作物,这些国家覆盖了近75%的人口。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育种学家戴景瑞也指出,“中国人现在已经有80%甚至90%以上吃过转基因食品。”由于中国在过去20多年的大豆进口历程中,几乎都是转基因大豆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即便你未曾直接食用过转基因大豆,也极有可能已经摄取过由转基因大豆饲养的牲畜、加工制品,甚至是餐馆中用转基因大豆炒制的菜肴。那么,究竟这些进口的转基因大豆都流向了何处呢?事实上,我国进口的大豆约有六至七成会被加工成饲料,而其余部分则会进一步转化为其他食品。值得一提的是,在一般的餐馆和食堂中,转基因大豆油的使用率往往相对较高。
二、大豆油真的是最不健康的食用油吗?实际上,将大豆油列为最不健康的食用油可能并不恰当。虽然某些成分如脂肪酸亚油酸在含量上占比较高,但它们同时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大豆油中还富含α-亚麻酸这一明星成分,同时含有磷脂、胡萝卜素、维生素E、甾醇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因此,从营养角度看,大豆油并非最差的食用油。
食用油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料差异,不同的原料会导致食油风味的差异,进而影响其使用场景;二是成分差异,主要是指脂肪酸的种类和比例不同。例如,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而动物油则富含饱和脂肪酸。有人主张多吃植物油,因为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益处更多。然而,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刘少伟指出,尽管不饱和脂肪酸相较于饱和脂肪酸更利于人体健康,长期摄入饱和脂肪酸可能引发某些慢性疾病,但过度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同样会产生慢性危害。因此,不同脂肪酸并无高低之分,适量摄入才是关键。
食用油的选择亦应如此。没有哪一种油是绝对优越的,因为几乎每种油都包含各种脂肪酸,只是比例有所不同。为了健康,建议消费者不要只偏爱某一种油,而是应将不同的油进行合理搭配,定期更换,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健康饮食。
三、警惕三种可能致癌的油,建议少吃或不吃目前,市场上正规渠道销售的、质量合格的食用油均可放心食用。然而,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潘战和提醒,以下三种油存在安全隐患,建议避免食用:首先是反复煎炸的油,这类油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苯并芘、丙烯酰胺、杂环胺等致癌物质,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此外,多次复炸的油还会导致反式脂肪酸的生成,从而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2、小作坊自榨油
有些家庭喜欢在市场上自榨油,虽然这种油香味浓郁,但小作坊的榨油过程往往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例如,原材料可能已变质,生产环境恶劣,机器无法彻底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自榨油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从而增加食用者患癌的风险。
3、开封超过3个月的食用油
许多人误以为只要食用油在保质期内就可以放心食用。然而,开封后的食用油如果长期未用完,即使仍在保质期内,也可能增加油脂感染霉菌的风险。此外,不当的密封存储还可能导致油脂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有害的氧化产物。因此,专家建议开封超过3个月的食用油应避免继续食用。此外,每日食用油的摄入量也需控制在适宜范围内,通常建议控制在25克至30克之间。同时,应避免重复使用已开封的食用油,以确保食品安全。在日常购买时,建议选择不同种类的食用油进行轮换,这样不仅有助于营养的均衡摄入,还能为健康带来更多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