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照胜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年至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年入选中科院人才计划,目前主要从事细胞骨架-质膜-细胞壁连续体动态重构与植物发育及免疫应答研究。
题记:电影《老男孩》里面有这样一段独白:“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也许用这句话来形容孔照胜再恰当不过了,他自己也是那个为了梦想而不息奔跑的老男孩。孔照胜研究员是我所农业室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骨架连续体与植物防卫反应研究组组长,同农业室多数课题组进行的植物研究一样,他的研究也需要花费更长的实验周期,需要投入更多的勤奋和耐心。正因为心中有梦想在前方照亮,这些时间投入才是可轻易越过的小溪流。
一个美丽的错误
人生中有些错误也许是令人惋惜的,懊悔的,但有些也是美丽的,也许就是这个小小的错误促成了他与生物的美丽邂逅。如今对于生物学研究如痴如醉的孔照胜,报考大学时的志愿里并没有填报生物学这一项。高中时代,他对理科很感兴趣,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报考专业是设计专业和通信专业,但高考时没有发挥好,被调配到了农业大学,阴差阳错踏进了生物学的大门。可就是这一个美丽的错误,却逐步铸就了他对生物学研究的热爱。年,他如愿考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从事水稻功能基因组方面的研究。年博士毕业后,他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进行植物微管动态组织、微管和纤维素合酶复合体的互相作用以及驱动蛋白功能研究方面的工作。年6月,他以“百人计划”入选者的身份回到微生物所。虽然兴趣和爱好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科学家具备了这两种素质就基本上能很好地促进其研究领域的发展。但是,在确定今后的研究方向时,他还是重新考量了中美科学研究的差异。他在美国期间的工作更侧重于基础方面的研究,但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科学不能远离生活,远离现实,需要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生存的发展,而这,才是他要为之奋斗终生的真正梦想。
三位导师对自己的影响最大
当谈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时,他有些激动,言语中充满了对于导师们的感激和敬仰。第一位是硕士研究生时的导师李贵全教授。一位大学教授,却像个农民,每天扛着锄头下地,除草、间苗,任劳任怨。大夏天的下午,别人都躲在空调房间里,李老师却蹲在大豆田里面去雄,第二天一大早五、六点钟又踏着露水去授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老师头发白了,但培育成的大豆品种却富了成千上万的农户,推广面积上千万亩,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做了些事情。年他被评为山西省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科技功臣之一。第二位是博士期间的导师,遗传所的薛勇彪研究员,孔照胜认为薛老师是他科研道路上的启蒙者。薛老师为人豪气、仗义,科学思维高屋建瓴,眼界非常开阔,他指导学生科研选题必须立足高远,带着重要的问题去展开实验,并且不要被以前的观点所束缚,敢于质疑权威。第三位是在UCDavis的BoLiu(柳波)教授。柳波老师是细胞生物学家,跟着他,孔照胜见识了科研可以做到何等之细,并从极细之处观察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如今身为人师的他,也正在用自己从导师那里秉承而来的严谨踏实、吃苦耐劳的科研态度和学术精神,来指导和感染自己的学生。他经常鼓励学生:要正确面对科研中遇到的挫折,因为生物实验10次有9次不成功非常普遍。他教育学生:要多读文献,不光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领域,也要从相关领域那里得到更多的启发;在参加seminar过程中,要多提问,而不是埋头苦干。
有梦想,更执着
采访时,孔照胜老师刚从新疆开会回来,可是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疲惫,依然神采奕奕,一头扎进实验室的工作中,不停歇的运转。我们在心里感叹:难道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可以让人如此忘记疲劳,不计辛苦,全身心振奋。孔老师讲起一件旧事:刚到美国时,他参与了美国农业部的一个水稻课题,具体工作是研究水稻中的微管马达蛋白--驱动蛋白--的功能。在水稻中开展细胞骨架研究难度相当大,驱动蛋白家族的功能冗余更加大了课题的难度,因此他向导师申请多做一些课题,其中拟南芥课题取得了新的突破。此外,研究经费的不足也给他的实验带来了压力,那时候,活细胞显微观察这项技术还算比较流行,可由于经费和经验不足等原因,实验室一直没有尝试这项新技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家仪器公司向他们提供了两个星期的试用,他很雀跃,但仪器的预约量很大,白天的仪器是满载运行。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打算迎难而上:“别人白天用,我就晚上用!”从那天起,他就白天做实验,晚上看显微镜,整整一个星期,他通宵扑在共聚焦显微镜上,精神高度亢奋,没有一点疲惫感。他这样的执着,确实也有所收获,第一篇发表在《Plantcell》上的文章中的关键数据几乎都是在那一周通宵观察中摸索出来的,而这次经历也填补了实验室在这方面技术的空白。当别人敬佩他对科研的执着精神时,他总会笑着说:“有的人为了一张完美的显微图片可能会在电镜下看一年,我做的这点不算什么。”
乘着梦想的翅膀蓄势待发
如今,孔照胜的实验室已经成果频出。在这方面,他非常感谢研究所和农业室各位前辈、老师对他的大力支持。对他而言,外在的条件已经基本满足了,梦想的种子就要在这里开始萌发长大。目前,孔老师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植物纤维素生物合成机理,另一个是植物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骨架连续体和植物防卫反应。植物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骨架连续体在植物细胞形态建成、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和防卫反应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地球上蕴藏最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在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想利用这一资源,但到目前为止,其合成机理还不清楚,因此这项研究的意义非常深远。由于棉花是世界上纺织工业最重要的天然来源,棉纤维细胞是研究细胞骨架和纤维素生物合成的理想模型,他想通过遗传操作细胞骨架、改变纤维素沉积排列,从而改良棉纤维品质。再有,作为植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第一道屏障,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骨架连续体也广泛参与了病原信号识别、激活抗病信号途径、膜运输、吞噬作用等细胞途径。但是,关于植物与真菌病原物相互作用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还很少,他的研究组正在致力于揭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骨架连续体在植物防卫反应中作用,为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棉花遗传研究同拟南芥研究相比难度要大很多,但是他的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迎难而上的力量,也有信心去迎接这个新的挑战。
工作之外,他也很会安排生活。平时喜欢打乒乓球,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的时候还得过全所乒乓球比赛第一名,工作再忙,他也会抽空在楼下的乒乓球案旁,旋动这枚小小的圆球飞舞。他还喜欢吹口琴,听音乐,看看文史类的书籍和节目,可谓是动静相宜,张弛有度。经过漫长的科学研究,从实验室走出的可以是神情严肃,面容憔悴,爆炸发型的“老科学家”;亦可以是谈吐幽默,从容大气的“才俊英杰”。时代在变,思维在变。有梦想的地方就有希望,而他就是那颗有梦想的种子!
(作者:微生物所研究生会。采访时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