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储备大豆的安全储存管理

进口大豆受籽粒本身特性、自动分级、国内外标准差异和运输模式等的影响不耐储存,难于进行长期保管。但在保管过程中,通过“预防控制”能够较好地处理保管过程中的难题,大大提升进口大豆的安全保管水平。

有关资料显示,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大豆货源,而中国的榨油厂大多数都在使用进口大豆榨油,导致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而在贸易中却没有定价权,所以进口大豆转为储备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调控国内大豆市场价格波动和对冲国际贸易劣势,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意义。但是,进口大豆其籽粒本身水分含量高、脂肪含量高、易发热生霉和走油赤变,不耐储存,再加上自动分级影响,在储存过程中极易出现局部和整仓发热,甚至造成储粮事故。因此,如何确保进口安全储存,在保管过程中的储存管理就变得急迫和有意义。

影响进口大豆安全保管的因素

籽粒本身特性

进口大豆出油率为18%~22%,比国产大豆高2%~3%,因此其脂肪含量较国产大豆高2%~3%,而脂肪其本身具有较多的疏水基团,会导致进口大豆籽粒本身局部的含水量较国产大豆更高,而进口大豆籽粒本身整体的含水量一般却是低于国产大豆的安全水分13%,这也导致进口大豆相比国产大豆更容易在机械化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出现破碎,进而加剧其在入仓过程中的自动分级,导致杂质积聚和虫霉滋生。再加上进口大豆收获期在3-6月和9-11月,因此运输到中国大多数是在夏季高温多雨季节,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进口大豆的储存不稳定性。

自动分级

进口大豆储存的仓型主要是平方仓、浅圆仓、立筒仓3种,这3种仓型在仓房气密性、仓容量、堆粮高度、保温性、入粮方式和测温系统的布设方式、装卸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储粮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影响最大的是入粮方式。浅圆仓是3种仓型中储存进口大豆最多的仓型,但是自动分级现象也最严重,导致杂质中心集聚(中心落点杂质含量与仓周含量差异至少十倍以上),处理难度较大,但是其保管设备设施配置全面,为安全保管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立筒仓由于其一般采用1~3个入粮点,筒壁直径一般也在20m以内,入粮后自动分级相对浅圆仓会分散,但是立筒仓粮食保管设备设施配备一般不足,即使杂质没有那么集中,也不利于长期保管,特别是夏季高温期进口的大豆。平房仓相对于浅圆仓和筒仓采用多点入粮方式,自动分级严重程度相对最低,且配备了完善的保管设备设施,最有利于安全保管。但是不论何种仓型,自动分级所导致的杂质聚集都是影响其安全保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国内外质量标准差异

由于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销售和生产基本为国际大粮商所垄断,因而在质量标准的制定上也为国际势力所把持,如巴西对杂质的定义不包含豆荚和豆皮,阿根廷通过4.0mm的筛下物的破碎粒也不算杂质[2],这就导致按照合同标准进口的大豆到港入仓后往往与国标检测的结果不一致,这个原因也导致进口大豆的入仓分级更为严重,储存难度加大。

运输模式

粮食作为大宗商品,都是散运和机械化作业。尤其是美国和南美洲的大农场作业,全部机械化。这种作业模式效率高、速度快,符合现代农业生产和物流运输特点。但是,其发运国外都是在质量检验后,再通过门机、装船机、斗提机、皮带机等入船,这个过程不仅产生明显的自动分级,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破碎,这就是在卸外轮时明显看到有些区域全是土和其他杂质的原因之一。而海上长途运输20~40d,难免遇上阴雨天,特别容易导致大豆在船上就出现结露、霉变、高温和板结现象。到了中国港口又经过减载、短驳和长途水运、陆运以及吸粮机、门机、皮带机、斗提机等的作用才能入仓,进一步加剧破碎和分级,导致进口大豆的储存难度进一步加大。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影响进口大豆安全储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进口大豆本身不耐储存和入仓过程中的自动分级所导致的杂质聚集。

进口大豆的安全储存管理

进口大豆不耐储的特性属于籽粒本身特性和自动分级这一物理特性,这两个特点都是客观存在,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我们引入“预防控制”概念。就是在进口大豆的保管上尽可能通过过程和环节控制将异常粮情的产生扼杀在萌芽阶段,确保粮情可控,并可以在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进行预防。

技术预防

多一点

主要是准备工作多考虑一点:

在仓房准备过程中考虑多一点,根据船期及相关信息将来粮可能的情况充分估计,并做好最坏的打算,提前制定保管预案。

在外轮或者车船到港时登船检查粮情并扦样检查,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预案调整。

在入仓过程中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监督,严防水湿霉变粮入仓,并及时对入仓后的整仓粮情进行检查。

严一点

在执行上严格程序标准,对于进口大豆入仓、出仓、粮情检测、质量控制和粮情处理等多个方面都制定明确的标准和技术规程,让保管员知道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做到哪一步,并形成“标准化”手册和“技术规范”。

在各个作业环节上制定痕迹化管理清单,并尽可能地简化填写,在实现各个作业环节可追溯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保管人员的主动性、保管数据的真实性及可追溯性。

严格制定粮情处理考核制度,对于异常粮情没有及时发现、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及时、处理不得当或者处理不了,也不及时上报的,一律在包仓考核中进行处罚。

对于每年的保管情况进行总结分许,对于遇到的异常粮情,每年挑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形成异常粮情处理数据库,便于保管技术的提升和传承。

勤一点

科长或者主管每周必须召开一次粮情分析会,若是粮情有代表性或者难处理就要到仓房现场开现场分析会,带领保管员共同做好保管工作。

对于异常难处理的粮情,科长、主管要到现场指导和检查处理情况,确保现场粮情可控。

保管员在粮情检查上要加强频率,特别是入仓时粮情不稳定的仓更要加强检查,对测温盲区加强扦样检查,避免后知后觉。

快一点

入仓以后及时开展平仓工作,减少粮堆因为微气流循环或者外界高温导致的粮堆高点湿热聚集而导致的高温、板结现象。

在粮情出现异常时及时处理,要在问题的萌芽阶段就处理,不能等到后期严重时再处理。

在控温过程中,经过评估粮情,就仓保管无法实现安全储存时,要尽快打报告给分公司,开展倒仓或者抽芯作业,确保储存安全。“四个一点”的技术预防措施不能避免异常粮情的发生,但是为我们有效控制和处理异常粮情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为预防控制提供了技术条件。

管理预防

要配备必要的保管人员,确保储存货位能够有效处理。一个保管员不管包仓的数量是多少,对于进口大豆包的货位不能太多,尤其是小仓容量的立筒仓。对于浅圆仓,一个人保管3万~4万t可能问题不大,但如果是立筒仓,由于每个仓储量不足t,当整体储量为2万t时,工作量就显得太大。

要配备足够的设备和完好的设施。比如,扦样器、扦样管、单管、单管风机、谷冷机、空调等必须准备充分,特别是粮情检查和通风的设备必须准备充分。因为进口大豆大多是在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入仓,大多容易发热,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扦样器和风机,别说处理粮情,可能粮情检查都处理不了。

保管员的技能水平要跟上,要熟练掌握进口大豆的粮情检查、处理方式方法的特点,特别是单管局部处理的技巧要掌握,对于自动分级严重的区域要重点







































看白癜风去哪里
北京白癜风手术费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fsysxh.com/ddzp/8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