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卫生署统计,台湾每年从国外进口万吨黄豆,其中高达九成是基因改造黄豆,这些基改豆在国外大部分都拿来加工成动物饲料,换言之,美国人用来喂猪吃的黄豆,被制成台湾人餐桌上的豆浆、豆腐、豆干等,且从栽种到运输,全程使用农药与抑菌剂等,令人胆战心惊。
别人拿来喂动物,我们吃下肚
目前市面上黄豆可分成特级、一级和二级,特级指的是非基改且有机种植,一级则是食品豆,包含基改和非基改,专门供应人类食用,二级又称选豆、饲料豆,为了追求产量使用基因改造,再混进其他物质专门供应动物饲料,二级和特级黄豆价差可达三倍。
根据卫生署统计,台湾进口的万吨黄豆,有高达九成都是基改黄豆,这些基改黄豆多半从美国进口,绝大多数都是饲料黄豆,但是美国国内食用的黄豆,却是食品级黄豆,饲料级用豆则外销,目前台湾市面黄豆制品,就有90%是以美国猪只食用的基改饲料豆制成。
基改饲料豆,从栽培到采收全程大量农药
饲料黄豆从栽培过程就和食用黄豆不一样,美国的黄豆农场多在一千公顷以上,农民都是乘着直升机喷洒农药,由于饲料黄豆大部分都植入抗除草剂基因,所以旁边的杂草都死光了,黄豆却仍然屹立不摇。采收完毕后,一辆辆大卡车将黄豆运上船舱,生性怕水的黄豆,本来应该要在运送前就分袋包装,隔绝空气和水分,但台湾进口的是饲料黄豆,规范不严谨,都是到了高雄港才分装,一粒粒散装黄豆就在闷热的船舱翻搅一、两个月,而为了防止黄豆氧化膨胀,因此必须在表面喷洒抑菌的抗氧化剂,这些,也都一并进了人类的肚腹。
经过了漫长旅程,越过整个太平洋后,黄豆终于从美国来到台湾,这些除草剂杀不死、熬过高温潮湿的船舱、从发霉的伙伴中脱颖而出的黄豆,再经各种榨油脱渣的加工手续,最后在我们的餐桌上成功达阵。
基改风险成谜,民众却无清楚选择权
基改饲料豆除了在过程中受到农药等污染,饲料黄豆的基改成份才是学者最担心的事情。「基改」指的是将某生物的一段基因转植到其他生物,最常见的就是将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转植到黄豆。
推动「台湾无基改农区运动」长达10年的台大农艺系郭华仁教授表示,基改作物目前风险还不明,不过有法国研究显示,白老鼠吃了两年基改作物后长出肿瘤,「基因重组后蛋白质可能出现变化,但没人敢用人体做实验,所以到现在仍无法证明基改对人类有没有害处。」
美国本土对于基改食品并不放心,许多农民仍不敢大规模引进基改小麦,欧洲更有超过70%的民众拒吃基改食品,台湾却独步全球,将基改作物当成主食。
即使国际间对基改作物批评声浪不断,但我们并没有太多选择,台湾区饲料工业同业工会顾问林俊臣表示,国内只有两家大厂有财力进口黄豆,就算有心想要买非基改豆都不太容易,得付出高额成本向国外农场契作,一般业者根本负担不起。
卫生署在年建立基改黄豆、玉米的查验登记制度,基改黄豆占总产品重量5%以上就必须标示「含基因改造」,但这样的标准却远比许多国家还要低,韩国规定食品中含有3%基改成份就必须标示,澳洲和纽西兰则是1%,欧盟更只容许0.9%的残留量,而且台湾的法规只是行政命令,还不适用在一般菜市场、早餐店的豆类制品,有业者就表示,台湾豆制品的零售市场,99%都是基改豆。
郭华仁认为,除了要将散装黄豆纳入管制,最重要的是规范饲料豆和食用豆的进口标准,「明明就有等级差别,为什么我们只能吃人家的饲料豆?」
食用黄豆应由国内生产,活化耕地也保障国人健康
黄豆也曾是台湾生产大宗,民国50年代,黄豆种植面积达到六万公顷,但70年代为了平衡台美贸易逆差,开放美国杂粮进口,台湾黄豆从此一蹶不振,每年种植面积仅有百公顷上下,去年更只有55公顷,产量仅公吨,不到进口量的万分之一。
不过这样的情况在最近有了转变。近年国际粮价高涨,黄豆(到港)价格从年一斤不到10元,今年已经飙升到19元,饲料业者叫苦连天。但危机就是转机,农粮署趁着国内外黄豆价格拉近,鼓励农民种植黄豆,一公顷补助4.5万,获得多家厂商与农会支持,今年光是契作面积就突破公顷,是去年六倍之多。
农粮署副署长黄美华说,很多厂商都知道国产黄豆新鲜而且质量好,配合农地活化,未来要逐步扩大黄豆面积,今年已将二期黄豆纳入契作奖励,目前契作面积突破公顷,希望在年达到公顷。希望消费者能支持MIT黄豆,也鼓励厂商使用国内生产黄豆,不要再让国人食用质量较差的进口饲料豆。
北京市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