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没想到,新年伊始,日子最难过的居然是大豆。
玉米虽然说行情复杂,但消息不断,也倒还能挣扎挣扎;小麦呢,虽然拍卖又是降价又是流拍,但人家愣是还在上涨;年前稻米的行情也略有好转,但是大豆,一直是悲情连连。
尤其是随着前一波收储“班车”开走了以后,冰天雪地的,大豆一下没了去处。
企业消耗不了那么大量,门前车一多准压价。
就在前两天,以象屿为代表的企业们又开始压价了,40%的蛋白豆大多降到了2.4元/斤以下了,仅有少数几个还在2.4元以上徘徊。
眼看着大豆日落西山,确实很为难。
但就在这个时候,大豆的“班车”又来了。
中储粮嫩江直属库开始新一轮大豆收购,数量为2.24万吨,价格为2.51元/斤。
是的,没看错,就是2.51元/斤。
太久没有看到这样的价格了,市场终于又兴奋起来了。
但是兴奋归兴奋,还是像之前我们说的,大豆的行情基本已是明牌了,没有太多的波澜可以期待。
短期来看,大豆的主要矛盾就是消费太弱。
消费走弱是今年市场一个普遍问题,也不止大豆,包括玉米、小麦等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消费走不动,企业备货就不积极,这意味着大家所期待的年前备货大概率也会不及预期,所以后续大豆的备货增量会十分有限。
但这还不是最麻烦的,更麻烦的是,长期来看就会发现,大豆供强需弱的矛盾更加明显,并且短期内很难改变。
国产大豆消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食用,另一个是在进口大豆优势下降的时候,进入压榨渠道进行补充。
但是目前来看,这两条路都不太通畅。
食用方面,且不说今年需求本来就走弱,就算是需求恢复正常,也难以消化这两年大豆的增量。
我国的豆制品加工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连续两年的扩种大豆以后,大豆增产是比较明显的,连续两年突破了万吨。
但是下游加工需求却跟涨不及时,消化不了这部分增量。
而另一方面,去年巴西大豆天量增产,使得国际大豆价格全面走跌,进口大豆源源不断到港,就把国产大豆进入压榨的路给堵死了。
所以这两年就一直有个怪现象,“国产大豆进粮库,进口大豆进市场”,国产大豆成本高,下游需求弱卖不动,最后只能依靠收储来消化。
今年也是这样,由于今年大豆价格降了不少,达不到基层的预期,所以前期挺价心理较浓,也导致市场余粮较多,增加了大豆的卖压。
再说到收储,大豆的收储“班车”也不是一直有的,前段时间就有不少库点仓容满了,停止了收购。
包括这次的嫩江直属库也是,前段时间满仓停止了收购,而这回又重新收购大概是腾出了新的库容。
但对于市场的余粮来说,这点库容显然是有限的,所以这波“班车”难得,要抓紧时间上车了。
尤其是蛋白低的豆子,真的时间不多了。
本文完,感谢阅读!随手点赞,给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