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一条新闻令吃货超人陷入了沉思……
或许在你的意识里交通和工业才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但吃货超人要告诉你个残忍的事实——畜牧业是位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上显示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中14.5%来自于畜牧业,更有研究者认为终止牛肉生产的话,甚至能比限制汽车数量更能有效减少碳排放量。
其实现在很多西方人士因为希望更“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而选择了少吃肉甚至成为素食主义者。看来,想要拯救世界还可以从吃肉这件事上来做改变。
不得不指出,畜牧业破坏环境是毋庸置疑的,吃肉多导致畜牧业扩张这件事呢,也是事实(羞愧脸)。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不给地球加热做贡献呢?
李嘉诚举手回答说:“人造肉”
从年开始,李嘉诚开始了各种“人造食品”的生意,比如“人造蛋”、“人造牛奶”和“人造肉”,有的产品甚至都已上架销售了。他认为:人造食物可以让低收入国家的人吃得起有营养的食物,或许还可以减少畜牧业的盲目扩张,为环保事业添砖加瓦?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认为“人造肉”的想法很美好,反对人士指出“人造肉”生产成本过高、缺乏安全性、尚无法律执行标准、伦理道德上无法接受……总之还需要进一步观望。
到底“人造肉”是什么鬼?
超人带你“扒一扒”它的是与非
“人造肉”是什么肉?
总体来说,目前的人工合成肉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基于植物蛋白、氨基酸和脂肪合成的被称为“肉类相似物(MeatAnalogue)”或“肉类替代物(MeatSubstitute)”的人工合成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肉”。
另一种则是从活体动物身上提取少量干细胞,随后在实验室中培养其成长为肌肉组织的人造肉类。这种人工合成肉类被称为“人工肉(CulturedMeat)”或者“试管肉(InVitroMeat)”。
李嘉诚投资的“人造肉”分属两个研究方向不同的公司,为了方便介绍,我们暂时叫它们“人造肉1号”和“人造肉2号”好了。我们先来围观一下“人造肉1号”:
人造肉1号——ImpossibleFoods出品
年10月,由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科学家PatrickO.Brown创立的ImpossiblFoods首先获得来自比尔·盖茨等在内的土豪们万美元的投资,次年又获得新一轮价值1.08亿美元的融资,投钱的包括UBS,比尔盖茨以及热衷人造食物的李嘉诚。
ImpossibleFoods的创始人兼CEO
PatrickBrown
年7月27日,ImpossibleFoods耗资上亿美元打造的首款“素牛肉汉堡”登陆纽约的MomofukuNishi餐厅,售价$12。
虽然ImpossibleBurger比麦当劳和汉堡王等等快餐汉堡略贵一些,但对比其他餐厅的同类型产品,12美元的售价还是相当合理的。当然,12美元的汉堡在MomofukuNishi也显得十分平易近人,毕竟这家餐厅人均价格在Yelp上显示的人均是31-60美元(钱包好痛)。
Yelp上的餐厅点评
自上线以来,成群结队的食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品尝这款素肉汉堡,并且惊呼“肉质”鲜嫩,没有想象中植物汉堡的干涩口感!
“好吧,我点了ImpossibleBurger配薯条,
它绝对超越了我对一个素肉汉堡的期待。”
——Yelp上一位食客如是说。
ImpossibleFoods的汉堡由全天然植物成分构成,包括小麦、椰子油和土豆。与一般“素肉汉堡”不同的是,他家的“肉饼”添加了一种“魔法配方”——亚铁血红素。
亚铁血红素是构成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的基本元素,大量存在于动物细胞中,但其实植物细胞中也含有。
亚铁血红素是肌红蛋白中携带氧的血素部分,存在于活细胞中,既能让动物的血液呈鲜红色,还可以令肉质呈现红色。加进素肉馅料中可以使得做出来的汉堡排更加鲜红,看起来更像是真正的肉。
在添加了植物亚铁血红素后,ImpossibleFoods的“素肉汉堡”在纤维结构和口感上更加接近真实的牛肉汉堡,并在烘烤的时候发出嘶嘶声,肉质颜色变深并散发出阵阵肉香。
此外,普通“素肉汉堡”的目标是素食主义者或寻找肉类替代品的人群,而ImpossibleFoods则将自己的目标群体定位为Meat-Lovers(热爱肉类的人),让喜欢吃牛肉汉堡的你,都能心满意足地舔舔手指,再来一个!
虽然ImpossibleFoods出品的“牛肉汉堡”目前在纽约炙手可热,但归根结底它还是一个植物汉堡。那么,现在有没有人工合成的“纯肉汉堡”,可以让肉食爱好者大快朵颐呢?
别忘了还有……
人造肉2号——ModernMeadow出品
我们在李嘉诚的“人造食品拯救世界”的投资清单上看到了一项万美元的投资,对象是一家研究“试管肉”的生物3D打印公司ModernMeadow,也就是我们的人造肉2号。
利用动物细胞组织制造“试管肉“”的生物3D打印公司ModernMeadow
与ImpossibleFoods的植物性“素肉”不同的是,“试管肉”是指不从动物身上直接获取肉类,而通过生物工程培养的方式在实验室中培育出动物肌肉细胞组织。
简单来说,其原理是先从动物体内抽取干细胞,然后放入试管或是培养皿中令其分裂成长,最终长成肌肉组织,是一种真正的“肉”。
此外,与素食和非动物蛋白的肉类代替品(比如大豆、豆腐)或其他植物蛋白相比,“试管肉”的蛋白质含量要高得多,并且口感更佳,质地也更像真实的肉类。
年8月5日,世界上第一个“试管肉汉堡”亮相英国首都伦敦。汉堡中的“牛肉饼”成本约合32.8万美元!
新闻发布会的试吃环节中,两位志愿者品尝了这款“试管肉汉堡”,并惊讶地表示“牛肉饼”表现出了“奇迹般的香嫩”并与真实牛肉几乎没有差别。
世界上第一块人造肉饼正在被烹饪
TobyMelville/Reuters,TheNewYorkTimes
其实,这两位志愿者并非是世界上第一个品尝“试管肉”的人。早在年,ModernMeadow的合伙创始人,来自密苏里大学的匈牙利研究员GaborForgacs在TEDTalk上亲自油炸并试吃了一块来自他们实验室的“试管猪肉”。
GaborForgacs在TEDTalk上试吃“试管猪肉”
实验室人造肉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但要生产出味美价廉的肉制品却很难。做出世界上第一个“试管肉汉堡”的MarkPost也承认,他的试吃品展示的仅仅是实验室人造肉的未来用途,而以目前的技术还不足以生产出具有成本效益的肉。
除此之外,“试管肉”还面临着棘手的分类与监管问题。《科学》杂志指出,由于无法将“试管肉”归类,这些新技术可能会落到法规监管的灰色地带,无法保证我们吃进去的“肉”是否安全可靠。
就美国而言,肉类、乳制品和鸡蛋等属于美国农业部(USDA)的管辖范围;而大名鼎鼎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则负责食品添加剂和人类细胞产品的监察。
AndrasForgacs(MordenMeadow的合伙人之一)表示,虽然肉类属于USDA的监管范围,但是他希望FDA也能参与其中来确保“试管肉”的安全性:“FDA对组织工程学在医学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
总而言之,“试管肉”能够法律允许上市的话,至少还需要10年。当然,研究人员也信心十足地表示,如果分类问题得以解决,并且在技术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而降低“试管肉”生产成本的话,那么这种来自实验室的“人造肉”或许可以在未来帮助缓解肉类危机。
“人造食品”能解决环境危机?我看悬
“人造食品”之所以最近几年红得发紫,不仅因为它们颠覆了传统肉类和乳制品的绝对统治,更因为它们的发明者希望能部分解决环境问题。
现代集约化肉类生产在土地利用、动物饲料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对环境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畜牧业生产占用了世界上30%的土地,超过25%的淡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全世界所有汽车、卡车、火车、船只和飞机排放量的总和。
欧盟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可以大规模生产,实验室养殖的肉类将比工厂养殖减少占用99.7%的土地,耗水量减少94%,并且将减少98.8%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但是,仍有许多人表示无法接受“人造肉”。年欧盟委员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4%的人表示他们“永远不会”享受以细胞培养生长出来的高科技产品。
除此之外,人造肉的问世还可能带来其他一些社会影响。比如,刚进入市场的人造肉将是价格十分昂贵的高端产品,这可能会造成一些社会不平等现象。即使人造肉成为普通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商品,也还可能产生新的问题:人造肉逐渐蚕食传统肉类市场,影响畜牧业者的收入,最终导致真实肉类的价格变得更加昂贵。当然,人造肉本身的安全性也依然存有争议。
可持续的养和吃才是重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