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这一全球产量领先的油料作物,在我国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次于油菜,成为我国居民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蛋白来源。其压榨出的大豆油,富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益处不言而喻。而每斤大豆的出油率,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榨取工艺的精细程度、大豆品种的差异以及生长环境的优劣。首先,从榨取工艺来看,目前主要分为物理压榨和浸出法两种。物理压榨是利用机械外力将大豆中的油脂挤出,但这种方法出油率相对较低,多见于农村的榨油作坊。而浸出法通过有机溶剂来抽提大豆中的油脂,出油率显著提高,甚至能达到物理压榨的1-2个百分点。其次,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出油率也普遍高于常规大豆。例如,常规大豆的出油率通常在16-18%之间,而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则能达到18-22%。这得益于转基因技术,部分大豆品种被转入高含油量基因,从而提高了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型高含油量常规大豆也已问世。例如,东北地区牡丹江农科院选育的东升79,其出油率高达24%,甚至超越了转基因大豆。
最后,大豆的种植环境也会对其油脂含量产生影响。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豆与南方种植的大豆相比,其含油量就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当我们在超市选购食用油时,可能会发现大豆油的价格通常比其他类型的油要亲民得多。例如,近期我购买的一桶5升转基因大豆油仅需50元,而相同容量的花生油则标价元。这种价格差异主要归因于原材料的成本。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大豆的原料价格约为元每吨,而花生和菜籽的价格则分别达到元每吨和元每吨。此外,大豆粕富含蛋白质,其价值也相当可观,常被用于加工饲料。相比之下,菜籽饼粕多作为肥料使用,其价值相对较低。因此,大豆在榨油后的副产品也能带来可观的收益,这进一步降低了大豆油的市场价格。这里是科学兴农,感谢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