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饼”的麦香风味之中国烧饼的文艺复兴
文
杜德春
1.糗
《经·大雅·公刘》:“乃裹堠粮。”
谷物炒成的干粮,也叫候粮。通常在行军或旅行时吃。《诗”《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指的均是糗。糗的制法不一。有一种方法是将谷物制成粉的。
《尚…”孔颖达疏引郑玄注曰:“糗,捣书·费誓》:“峙乃糗粮,无敢不逮…熬谷也。
谓熬米麦使熟,又捣之以为粉也。”这种糗,实际上如同后世的炒面。由于将谷物舂去皮后熬熟,再捣为粉,故不仅便于携带,也使人易于消化。这显然是古代的“方便食品”。
2.饵
一种蒸制的糕饼。《周礼·天官·笾人》:“羞笾之实:糗、
饵、粉、资。”据郑玄注,饵与瓷是两种面点,“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
合蒸为饵,饼之曰瓷。”又杨雄《方言》:“饵谓之糕。”刘熙《释名》:“饵,而也,相黏而也。”《说文》:“饵,粉饼也。
虽然古代学者在对饵的解释上略有分歧,但饵不是糕即是饼,抑或是类似后代糕或饼的品种。周代有此食品当是无意的。
3、蜜饵
这是战国时代的食品,为饵的具体品种之一。
《楚辞·招魂》:“蜜饵有账惶些。”当时有粉面又有蜜,故楚地的厨师做出蜜饵来是顺理成章的事。
4.瓷
如前引文所述,瓷为稻米粉或黍米粉制成的饼。又据郑玄的注 释:“糗者,捣粉熬大豆为饵瓷之黏著,以粉之耳。
饵言糗,饔言粉,互相足。”则餐的外表是要裹上一层豆粉以防粘连的。
对于粢,古代学者亦有不同解释。
《方言》中说:“饵谓之糕,或谓之。”
杨雄虽然认为粢(即饔)和饵一样,也是一种糕,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饔,稻饼也。”认为饔是稻米粉做的饼。
5.酏食
《周礼·天官·醢人》:“羞豆之实,酏食、糁食。”郑司
农云:“食,以酒酏为饼。”
贾公彦进一步解释说:“以酒酏为饼,若今起胶饼。”“胶”又写作“教”。
《汉书·李陵传》注引孟康说:“媒,酒教。”可见,酒酏是一种发面引子,可以使面发酵。后来,教也就发展成为“酵”了。因此,酏食正是一种发酵饼。
6.糁食
简称糁。《周礼·天官·醢人》:“羞豆之实,酏食、糁
食。”据《礼记·内则》:“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可见,这是一种肉丁米粉油煎饼。在周代,宫廷里有名曰“八珍”的名菜点,古代学者也有将“糁”列在八珍之内的。足见“糁”的影响很大。
应当注意的是,如今一些辞书将“糁”解释为“以米和羹”,或解释为“饭粒”(新《辞海》)。这些解释,大体上是对的。因为古代的语言著作正是这样解释的。
如《说文解字》:“糁,古文,从参。”“,以米和羹也。从米甚声。一曰粒也。”宋本《玉篇》中对“”也做了同样的解释。
又据《说文解字》“”条段玉裁注:“古之羹必和以米。”估计羹中放入米可以增加汤汁的黏稠度,故《释名》在解释“糁”时说:“糁,黏也。相黏也。”
不过,据上面所引资料,“糁”原先并不算一种食品,除“饭粒”系原料外,
“以米和羹”仅是对羹进行加工的一道工序,制作出的是某一具体的羹。倘拘泥于这种解释,就可能对“糁食”产生误解,或将其排除在面点之外,或将其也解为水煮的羹。
关于前面所引《礼记》中对“糁食”的说明,汉儒郑玄也是这样解释的。
这一段文字中,“合以为饵”极为重要。“饵”多作糕、饼解。
《玉篇》:“饵,食也。饼也,糕也。”正因如此,“糁食”制作中得将米粉和牛羊猪肉丁混合成“饵”(饼)样,然后“煎”熟。
这里的“煎”,当为油煎。然而,“煎”在古文中有水煮乃至水煮至干之意,故“糁食”又可以被理解成水煮米粉、肉丁的食品。
问题在于,“煎”前的“合以为饵”,假如水煮羹,何必多此一道手续?除非水煮“米粉肉饼”。
有鉴于此,“糁食”解为油煎米粉肉饼是有其内在逻辑性的。(参见邱庞同《谈“糁”》,原载《上海食品》年第3期)。
7.妆
《楚辞·招魂》:“蜜饵有怅惶些。”据朱熹《楚辞
集注》:“妆,环饼也,吴谓之膏环,亦谓之寒具,以蜜和米面煎熬作之。”
可见,这是一种类似后代馓子或麻花的食品。
8.饼
早期面食的统称,“饼”这个字最早见于《墨子·耕柱篇》,文中有“见人之作饼”之句(参见王焕镳《墨子校释》)。后《韩非子》一书中也提到过“饼”。
杜德春:
中国糕点糕饼、焙烤食品、面点面食首席工程师博士杜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