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史军博士植物和人类,究竟谁塑造了谁

史军博士重磅新作,

别样解读人类发展史。

人类的形态、食物、

社会组织结构等

其实,

都来自相关的植物。

00:36

人类身体、文化、社会的演化是完全随机的过程,还是有着必然的趋势?答案并不在人本身,而在那些绿色植物身上。

最近,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重磅新作《植物塑造的人类史》火热上市之际,接受本报专访。

本书讲述了这个有关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从促使人类定居的小麦和水稻,到改变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牵动世界贸易神经的大豆,植物的力量显而易见。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却塑造了人类。

同时本书对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隐藏着的文明演进的密码,进行了颇具新意,甚至是颠覆性的破译和解构,富有趣味并发人深思。如在达尔文的理论,根本没有“优胜劣汰”这个词语;我们喜欢吃酥脆的食物,是人类祖先喜欢吃植物叶片和昆虫外壳的演化记忆;人类也有被转基因的可能等。另外,本书精选了中外古籍中珍藏的百幅精美彩色植物赏鉴图片,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

对话史军:肉食与素食,关键在于获取足够的营养

广州日报.新花城:您在书中提到了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这本《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多大程度上受到戴蒙德的启发?这两本书有哪些共通之处?

史军:共通之处不敢说哈,毕竟,《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还是我学习的榜样,至于说启发当然是有的,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很多科学问题和人文历史的问题实际上是统一的问题,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和决定的,比如戴梦德在书中指出,关于文明起源需要稳定的蛋白质供给,地理上的动植物等资源分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这些都让我的认识豁然开朗。原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观点,不仅仅是社会学的问题,还是自然科学的问题。

于是,我也开始尝试用植物的视角来分析一些人类发展的问题,审视植物对人类的影响,《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可以说是更聚焦于植物方面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至少我希望如此。

广州日报.新花城:植物与人类的相互影响是如何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的?

史军:每一步都影响着人类的发展,比如说对人类身体的塑造,我们的牙齿(智齿),我们的肤色,我们的视觉,其实都与植物有关。

我们的饮食习惯也跟植物有关,比如用火来加工食物更多是为了破坏植物中的毒素,用石磨来加工面粉,是为了更好地获取能量。

中国人的团结一致也跟植物有关系,因为早期的农耕更需要大量的人一起来兴修水利工程,一起来协作开发,这就形成了文化上团结一心的基础。

广州日报.新花城:您提到了达尔文理论中,根本没有人们所一向认为的“优胜劣汰”一词,但也有人认为《物种起源》有些理论现在看起来有局限性,不知您怎么看?

史军:以今天的观点来看《物种起源》,难免有一些问题。比如,达尔文提出物种演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说法有很多反例,突变可能会带来跨越式的演化。再者,拉马克的用进废退也并非完全错误,因为环境饰变,这种可遗传的DNA甲基化也是存在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达尔文学说被推翻了,恰恰相反,这些新发现都是对达尔文理论的扩展和延伸。

过度繁殖,生存竞争,自然选择,这些《物种起源》中阐明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改变的。如果因为一些反例就认为推翻了达尔文演化理论,那一定是没有读懂《物种起源》。

广州日报.新花城:关于转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性到底如何呢?

史军:经过批准上市的作物,都是安全的。

广州日报.新花城:肉食与素食,究竟哪种饮食更有利于人类体质的进步呢?

史军:关键在于获取足够的营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只要有充足的供给,来源并不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作者介绍]

史军,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创始人,“科学松鼠会”成员。中国植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中国食物·水果史话》《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等。同时,担任《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水果传》《风味人间》等多个纪录片的科学顾问。

腾讯视频科普知识节目《植物有话说》主创。

作为嘉宾参加江苏卫视人文类综艺节目《小镇故事》,浙江卫视综艺节目《二十四节气生活》以及科普节目《水果传》录制。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fsysxh.com/dzhd/15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