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和油菜籽都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它们储藏的条件直接影响油的品质,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食用油,首先得保管好大豆和油菜籽。下面科技君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大豆、菜籽油的保管特性和措施。
大豆大豆种皮薄,组织坚硬,含有纤维素和蜡质,害虫不易侵害,对霉菌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但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吸湿性较强,当水分超过14~15%时,籽粒往往变软。储藏时间较久的大豆经高温季节易变色、变味,发生“走油”、“红眼”现象,致使大豆发芽率降低。
保管措施控制水分。有效地保持大豆干燥是保管好大豆的主要措施。在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安全储藏的水分标准一般为:冬季14%,春秋季13.5%,夏季13%;长期储藏的大豆,为防止其变质和保持其发芽率,水分应控制在12%。大豆降水方法有三种:带荚晒、脱粒晒和热风干燥。前者最有利于保持品质,后者对大豆品质有影响,但不受气候条件限制。无论日晒或干燥都应晾凉后入仓。
防潮散湿。大豆吸湿性强,做好防潮散湿是干燥储藏的重要措施。大豆入仓时,外界气温变化大,自身又进行后熟作用,粮堆内湿热容易积聚,引起发热。所以大豆入仓后应及时扒沟、翻动粮面或进行机械通风,排除湿热空气,防止大豆发热。
低温储藏。对长期储藏的大豆,应利用寒冷季节进行降温,待粮温降低后,进行低温密闭储藏。这样,既可预防虫害,又可保持大豆品质。
油菜籽油菜籽粒小,皮薄质软,散落性好,含油量高,吸湿性强,无明显后熟期,胚部比例大,呼吸强度大,孔隙度小,导热性差,积热不易散失,易发热霉变。油菜籽成熟收获时,正值梅雨季节,高水分油菜籽容易发芽,发热霉变速度极快。吸水后一夜之间能发芽,全部发热霉变,其温度可高达70~80℃,出油率下降,故有“一夜穷”说法。
油菜籽一般不作长期保管,这是由于油菜籽的储藏稳定性没有油品稳定性高的缘故,及早加工可以减少损失。
保管措施控制水分。控制油菜籽的水分是安全储藏的关键。新收获的高水分油菜籽应抓紧时间及早干燥降水,一般以日晒为主烘干为辅,干燥温度应低于80~85℃。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干燥,都要等油菜籽完全冷却后,方可入仓储藏,否则会降低油菜籽的出油率。油菜籽水分必须控制在8%以下,才能安全过夏。
分级储存。油菜籽入仓必须按水分、杂质、品种和质量的好坏进行分级储存。油菜籽散落性大,散装不能堆得太高。油菜籽水分在8%以下,杂质在2%左右,散状堆高要低于2.5m,包装不超过8包;水分在8~9%,杂质3%以下,散装堆高要低于1.5~2.0m,包装不超过6包;水分在9~12%,可加强检查作短期存放,及时干燥降水后才能入仓长期储藏。另外,油菜籽在储藏过程中要以散装为主,结合通风散热,以保安全。
应急措施。梅雨季节收获的油菜籽水分很高又无法晾晒时,可采用密闭缺氧储藏和密闭化学储藏。前者是依靠自身和微生物强烈呼吸,将氧气迅速消耗,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抑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不生芽、不发热、不霉变和降低粮温的效果;后者是用薄膜密封,每立方米施放磷化铝5~6g,可以杀灭和抑制霉菌繁殖,制止发热和生芽,且能使已发热的油菜籽迅速降温。同时依靠油菜籽的呼吸作用,消耗粮堆中的氧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形成低氧环境,有利于储藏。从品质变化来看,这两种方法对油菜籽都有一定影响,后者要略好于前者。但前者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它既适合于国家粮库,又适合农户储藏。尽管这两种方法储藏油菜籽其品质都有所下降,但在2~3周的时间内控制了油菜籽发热霉烂,维持了油菜籽基本稳定状态,这就为待机晾晒、烘干赢得了时间。因此,仍不失为一种应急措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