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小讲堂系列不同加工工艺大豆产品

FeedAcademy饲料小讲堂系列

今天我们整理的产品为大豆浓缩蛋白。大豆浓缩蛋白(SPC)至少含有65%的蛋白,传统意义上是用水-酒精溶液萃取白豆片制得。这一方法于19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代表了最早尝试提高豆粕质量的方法之一。

大豆榨油后所得的白豆片,需要再经过水和酒精溶液(1/3水+2/3乙醇)的提取,这一过程旨在溶解大豆中的糖/寡糖,同时又不会提取出蛋白。这一方法的一个好处就是乙醇会破坏抗原蛋白。然后加热来降低大豆浓缩蛋白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TIA)活性。

标准的大豆浓缩蛋白用的白豆片抗营养因子含量非常低。研究曾显示这种品质的白豆片加入到幼龄动物饲料中时,标准回肠消化率(SID)非常高。只有一个非常小的问题就是萃取过程中寡糖并没有去除干净,因为有些寡糖不溶解,尤其是蔗糖。

近年来,新一代的大豆浓缩蛋白出现,和传统的SPC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新一代萃取用的原料是烘烤豆粕而不是白豆片1)。虽然这种新方式将SPC制备过程和榨油分开了,制作过程更简便,但是同时也牺牲了蛋白品质。

蛋白和抗营养因子

白豆片受到烘烤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会变性进而结合生成复合物,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拉德反应。这种蛋白的变性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水-酒精萃取过程中复合物中的寡糖就不易溶解了,且抗原蛋白不容易变性。最后结果就是粗蛋白含量变低、寡糖含量很高。

传统的大豆浓缩蛋白产品中抗原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TIA)一贯比较低。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看待这个问题,这里也介绍几种其他与大豆浓缩蛋白类似的产品,这些类似产品的生产方法不太一样、品质也不一样。

这种处理方法依赖于不同pH值的萃取液。如果萃取液的pH值为中性或基准pH,那蛋白就会可溶。为避免出现这一现象,会将pH值调至蛋白可以保持固体形态的数值,寡糖和糖类的萃取可以与水-酒精萃取法类似,但是不能将抗原蛋白变性。胰蛋白酶抑制剂TIA也是需要再加热进行去除。如果您需要对此种产品进行检测,请联系我们。

对幼龄动物饲料的影响

伊利诺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与豆粕相比,新一代大豆浓缩蛋白的标准回肠消化率(SID)非常低。其中一种解释就是因为新一代的制作过程中豆粕历经了2次烘烤,因为水-酒精溶液萃取后还是要进行烘烤一次。

1)一些大豆浓缩蛋白并不是白豆片制作而成,而是烘烤豆粕做的。这也就意味着这种大豆浓缩蛋白加工过程中历经了2次烘烤,一次是在溶液萃取前,一次在萃取后。这种加工方法会牺牲蛋白的质量,同时也会让萃取效果没那么好。结果就是抗营养因子残留量高、消化率变低。

表一传统型大豆浓缩蛋白组分分析表二新一代大豆浓缩蛋白组分分析

点击跳转至其他:

饲料小讲堂系列——不同加工工艺大豆产品(全脂大豆)

饲料小讲堂系列-不同加工工艺大豆产品(豆粕)

饲料小讲堂系列——不同加工工艺大豆产品(发酵豆粕)

饲料小讲堂系列——不同加工工艺大豆产品(膨化大豆)

其他几种大豆产品事实整理将陆续更新,请持续







































中科健康中国重要影响力人物
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fsysxh.com/dzhd/9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