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海关总署公布的信息显示,因从美国、巴西进口的大豆大量到港,中国3月大豆进口量为.7万吨,相比2月份的万吨上升幅度逾10%。消息一出,无论是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还是国内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豆粕期货价格没有任何反应,甚至掉头往下。为什么呢?还是让我们全面完整地阅读这个信息吧:海关总署公布的信息还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口大豆万吨,较上年同期的.8万吨,减少近万吨,降幅高达14.4%,同时3月大豆进口虽然环比二月份增长10%,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却大幅度下降13%,为近4年以来的最低值。人还是那么多,大豆进口量已经减少而国内大豆、豆粕仍然不见涨呢?问题的答案在消费端。我们每年进口数千万吨大豆,主要是用来满足国内庞大的动物蛋白和油脂需求,大豆压榨后的产品为豆油和豆粕,豆油、菜籽油以及棕榈油是食用植物油主要来源,而豆粕是禽畜饲料主要原料,并且在动物饲料特别是猪饲料上,豆粕有着无比的优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豆压榨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在豆粕上。那当前豆粕消费骤降的原因在哪呢?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减少,主要用于保证和稳定粮食产量,所以在消费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大豆供应主要依赖进口。去年9月份,受供应吃紧预期影响,国内豆粕价格一度攀升至多元一吨,为抑制暴涨的豆粕价格,饲料工业协会重新制定动物饲料蛋白配比标准,降低了豆粕在饲料上中的配比,当时有专家预测每年将减少多万吨的豆粕进口量,叠加随之而来的全球商品价格整体下挫,导致大豆、豆粕价格持续寻底。”屋漏偏逢连夜雨“,豆粕在生猪饲料中的占比一直比较高,但从去年8月份开始,一场非洲猪瘟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点状蔓延,截止今年3月底,全国生猪存栏量和母猪养殖量均下降至历史低点,饲料消费的萎靡不振直接使豆粕价格一度下跌至多元一吨。进入4月,非洲猪瘟疫情尚未完全缓解,禽流感疫情高发期来临并已在部分地区爆发,再次为家禽饲料消费蒙上阴影。当前豆粕价格低迷还有替代品进口增加等因素,但是消费不振还是主要原因,从周五海关总署公布的另一组数据也可以找到答案:中国3月份食用油进口58.1万吨;1-3月份累计为.2万吨,较年同期的.5万吨大幅增加48.1%。